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主题作文 主题作文
哲理散文名家名篇_哲理散文名家名篇举例
zmhk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哲理散文名家名篇_哲理散文名家名篇举例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哲理散文名家名篇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1.唐宋散文八大家是谁作品又是什么2.名家名篇哲理散文(3)3.说理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哲理散文名家名篇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唐宋散文八大家是谁作品又是什么
2.名家名篇哲理散文(3)
3.说理散文的特点
4.名人描写秋天的散文名篇
5.名家描写父亲的散文有哪些?
6.急求名家名篇的优美段落 大约在100~200字之间
唐宋散文八大家是谁作品又是什么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
唐朝:
韩 愈——以尊儒反佛为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获麟解》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宋朝:
苏 洵——《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
苏 轼——那词就很多了,《水调歌头》,《浣溪纱》,《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平王论》、《留侯论》、《石钟山记》等。
苏 辙——《六国论》,《栾城集》84卷,《栾城应诏集》12卷。
曾 巩——《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
欧阳修——《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伶官传序》
名家名篇哲理散文(3)
1、《背影》《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2、《春》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4、《海上日出》
《海上日出》是巴金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文章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习。
5、《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说理散文的特点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名家名篇哲理散文7:多少人在忽略时间,等待时间多少人在忽略时间,等待时间,甚至忍受时间,而不是在享受当下的时间呢?大多数人沉默了。
这周把工作忙完就有时间可以休假了,这段时间辛苦一下挣的钱就可以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了,年轻时努力一点以后就可以少劳累一点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支撑着我们要勇敢、努力、忍受,但无一例外的重点是后半句,为了之后的休假也好,享受也好,轻松也好,所以我们忍受着现在所谓的艰难日子,如果可以,我们当然希望时间可以快一点再快一点的过去,那样后面的时光就只属于治愈系的美好时光了。
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总在想万一,万一你还没有等到假期就已经生病或者死亡呢?万一你还没有挣到钱身体就废了呢?万一你的努力并没有换回你所希望的成功呢?万一以后的日子比现在还要悲惨呢?万恶的万一一旦出现,总让我觉得惶惶不安,死亡变成了眨眼之事,意外变成了随时可发生的状况,我好像真的有点怕了。
这种怕,不是所言的敬畏生命的怕,是一种等与忍的怕,那种克制自己,然后不断暗示强化去等去忍。害怕这样的生活,所以去逃避问题,不想面对这种恐惧。但当逃避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更多无谓的烦恼时,我们开始学会去面对,直面等与忍。
周国平先生坦言:“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有千百种等,等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我不喜欢一切等。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好坏未卜之事,不好不坏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等的时候,一颗心悬着,这滋味不好受。人生惟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等是命题,各种各样的等,让我们疲倦而又无可奈何,我们总在等上烦恼困惑,却不明白为何而等,怎样才能让等在当下的时光里变得有意义。逐渐的成长体会之后,我们应该明白,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只有拥有了一分耐心和淡然的心境才可以感受等,在等待里看见花朵。
作家史铁生曾经有一段这样的话:“当时四肢健全的时候,可以随地奔跑的时候,抱怨周围的环境如何的糟糕,突然瘫痪了,坐在了轮椅上。坐在轮椅上的时候,抱怨我怎么坐在了轮椅上,不能行动了,怀念当初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才知道那个时候多少的阳光灿烂。又过了几年,坐不踏实了,长褥疮,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出现,突然开始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的坐在轮椅上的时光那么的不痛苦,那么的风清日朗。又过了几年,尿毒症,开始怀念当初有褥疮,但是依然可以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又过一些年,要透析了,不断的透析,一天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还是怀念刚尿毒症的那会儿时光。”很多东西失去后我们才知道珍惜,开始以为的忍受在后来却变成了换不回的美好时光。我开始意识到,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呢?一直在为以后打算为未来忧虑,就能让未来过得比现在好吗?生命中有一种很奇妙的逻辑,或者我们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明天就会过得还不错。或者把我们所忍受的当下,换一种方式变成享受,结局又会变得不一样呢。
生活一直在告诉我们,要学会等与忍,但最后每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或许我们可以从改变心态开始,去发现不一样的等与忍,在等待与忍受中,成长为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
名家名篇哲理散文8:低头走好上坡路,昂首走好下坡路漫漫人生路,平坦之途少之又少,上坡路与下坡路荆棘交织,坎坷纵横,成为贯穿人生之旅的一道独特风景,其间,有人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有人内心充斥着失败的痛苦!
人在一生中走过的路很多,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两条:“上坡路和下坡路!”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立特说:“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一条路,上坡也好,下坡也罢,不在于选择路径的状况,关键在于你‘行走’时的人生哲学!”
行走在人生的“上坡”路上要低头,人生的“上坡”路,可以泛指一个人在生活与事业的春风得意之时,如日中天之际,光彩照人的时候,为什么偏偏要低头?这就是要你在这欣喜之时好好看一看,人生之路是多么漫长、曲折而艰辛,好好想一想,你的春风得意、如日中天承接了多少人的关爱、企盼、支持和帮助,从而让你低头铭记现在拥有的这一切,思考今后又该如何去珍惜!
行走在人生的“下坡”路上需抬头,所谓“下坡”,当然是指一个人人生陷入低谷或受到失败挫折之时,“下坡”为什么要抬头而不是相反呢?这是因为失意、受挫或者从岗位退下来的时候,正是需要你抬起头正确面对的时候,特别是这时如果碰到有人对你的态度与你春风得意时出现落差时,你的失落感也许会涌上心头,抬起头,正是要通过你那高昂起的头,以开阔的视野去净化这一切,以“海纳百川”的气度鞭策自己,让自己获得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合理的定位,一个重新开始的目标!
低头走好上坡路,昂首走好下坡路,这应是树立在每个人心中的人生路标,谁也不能保证一生都受到逆境的冷遇而与顺境相伴,谁也不能坚信一生都只受到逆境青睐而与顺境无缘,常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以一种自省的方式拣起散落在人生路上的多彩珍珠,给自己一个警示和希望!
站在人生的高峰,低头看看上坡的路,不正是随时可以途经的下坡路吗?站在人生的低谷,抬头看看下坡的路,不正是将要迎来的上坡路吗?走上坡路要低调而不得意忘形,要有山重水复多险滩的忧患,走下坡路,要坚持而不自暴自弃,要有峰回路转别有洞天的信念!
俯仰之间见精神,诗人艾略特曾说:“我们不知道我们要什么?就不知道我们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什么?就不知道我们要什么!”人的生命中充满了大浪和暗礁,有被大浪和暗礁吞噬的人,同样也存在战胜大浪和暗礁的快乐的人,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与目标,确立目标,就是定位人生,实现目标,就是升华人生,而为目标拼搏,就是充实人生!
得意,失意,切莫在意;顺境,逆境,切莫止境!人生之路,上坡路与下坡路总会与你不期而遇,上坡需要冷静和沉稳,下坡需要自信和勇气,走好人生的上坡路与下坡路,既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智慧!
名人描写秋天的散文名篇
说理散文,就是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它哲理散文,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来讲述哲理的散文叫说理散文。
中文名称
说理散文
特点
形散神聚,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
定义
来讲述哲理的散文叫说理散文
主要文献
《论语》,《庄子》等
名家经典散文名家散文名家名篇散文经典哲理散文名家名篇记叙散文精选名人散文散文阅读名家散文精选说理性散文议论散文精选
艺术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来讲述哲理的,说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名家描写父亲的散文有哪些?
名人描写秋天的散文名篇有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鲁迅《秋夕》、辛弃疾《秋夕》。1、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是清朝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以其豪放的性格和洒脱的文笔而著名。在这篇散文中,他用饱含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秋天景色的赞美。
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林则徐以这一篇散文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
2、鲁迅《秋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秋夕》中充满了对秋天的怀念和思考。他写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云山冈断鹤声远,雨花石磨灭鸡鸣。这些文字描绘了秋天的静美和壮丽,以及时间的流逝。
3、辛弃疾《秋夕》
辛弃疾是宋代文学家,他的散文《秋夕》表达了对秋天的独特感悟。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些文字充满了对秋天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的赞美。
散文的特点:
1、形散神聚
散文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可以非常自由广泛,可以涉及人物、事件、风景、物品等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好的散文总是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一种中心思想或情感,使得文章具有凝聚力。
2、语言优美
散文的语言要求优美、精炼、生动,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同时,好的散文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文字的美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3、意境深远
好的散文不仅可以让读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还能够在思想上产生深刻的启示和影响。散文可以透过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思考和启示。
总的来说,好的散文应该是自由而灵活的,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它也应该是有中心思想、有凝聚力的,能够让读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启示。
急求名家名篇的优美段落 大约在100~200字之间
1、《回忆父亲》作者:罗运欢。
节选:二十年来,不曾提笔,写写逝去的父亲。想来是,不曾伤痛,不曾离别,便感无忧自在。于父亲坚实的生活堡垒中,活过二十年,终究是不足二十年,竟也没有写我那被生活所累的父亲。及至父亲离我而去,才觉生命里少了一点温暖、一分欢笑、一根支柱。如今想写,便觉心疏,不知从何而起,只便于琐碎的生活记忆中,略拣一二,算作回忆,算作安慰。
2、《父亲和我》
作者:杨振宁
节选:1928年到1945年这十七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了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 1946年初我注册为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选择芝加哥大学倒不是因为它是父亲的母校,而是因为我爷慕已久的费米教授却了芝大。
3、《我的父亲》
作者:胡适
节选:?我的父亲胡传(1841—1895)字铁花,号钝夫。原名守珊,故一字守三。生于安徽省绩溪县北部的上庄[1]。兄弟五人,我父最长。我家历代都是以经营茶叶贸易为生的,也就是自故乡山区贩茶往上海一带自设的茶叶店中出售。
上海那时已是个大商业中心。我的高祖原已在上海黄浦江对岸的川沙设有小店,祖父又在上海设一支店。父亲幼年即甚壮健。当先祖每年春季返乡收茶时,店中商务便由父亲独力管理。
4、《我的父亲》
作者:张瑶
节选:其实一提到父亲这个字眼给我第一感觉就像一部**!“海啸奇迹”在我脑海里我把我和他刻画成了不同角色的俩种,海啸席卷时他就像挺拔在巨浪里的那可参天大树,丝毫未动。在危难时我可以在树上避险。当然了我就成了那棵树上青涩的果子。幸运的成长。
就像小说里、**里,女主人公常说的安全感!父亲给我了不一样的安全感!当然了女主们要的是男朋友才能给的。
5、《背影》
作者:朱自清
节选: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14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15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唐宋八大家《苏轼·凌虚台记》散文名篇鉴赏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
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张晓风《行道树》
唐宋八大家《苏轼·凌虚台记》散文名篇鉴赏国①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②;而都邑之丽③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④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⑤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⑥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⑦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⑧,狐虺⑨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邪?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⑩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11},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12}。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13}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14}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
①国:本来指州或者府,此处作动词用,意思是建立都城。②终南:山名,亦名南山,在西安市南。③丽:附着,靠近。④杖履:持杖着履外出游玩。⑤髻:古时男女都留发,把头发绾在头顶上,叫做髻。⑥奋迅:本来是形容鸟飞或者兽跑迅疾的气势,此处指山形突然隆起。⑦从事:汉以后的官名,宋代已废除,此处指下属。⑧翳:遮蔽,覆盖。⑨虺(huǐ悔):毒蛇。⑩祈年、橐(tuó托)泉:秦时修建的两个宫殿的名称。{11}长杨、五柞(zuò作):汉朝二宫名。长杨本秦旧宫,至汉代又加以修饰。{12}仁寿:隋代宫名。九成:唐朝时改仁寿宫为九成宫。{13}诡:怪异。{14}岂特:哪里只是。
扶风太守陈某为登高眺远建筑了一座土台,并请苏轼为他写了这篇记文。文中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时,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这种毫不满足、勇于探求的精神,反映了苏轼思想中对生活积极乐观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与当时一些士大夫的消极颓废、吊古伤今的思想相比,更显得可贵。
第一段交代撰写本文的缘起。顾名思义,以“凌虚”名台,无非是强调此台之极高,高到可升高空,即凌空。作者说:“世上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包括生命也不例外。比如说这个凌虚台,在建筑之前,这里是一片废墟,凌虚台周围曾经有好多比凌虚台气派几百倍、几千倍的亭台楼阁,现在都成了废墟。所以,这个凌虚台将来也会是一片废墟。”写到这里话题一转,“有些人也是一样,现在以为自己有些权势,就可以左右别人,其实,这个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交代写作本文缘起的角度看,行文至此,似应有些话,而作者却没有说,尚需要继续探析,才知原委。
接着叙写建筑凌虚台的经过。太守陈公拄杖着履,悠闲地游览于山下,见到附近高出于林木的山峦、重重叠叠,仿佛人在墙外行走,墙内只能看到发髻一样,便说:“此地必有奇异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夯成一座高台,但因土方极有限,台子仅高出屋檐就停止加高了。陈公把这座高台起名“凌虚台”,还把这番意思告诉从事苏轼,请他写一篇记文。
陈太守放着终南山四季的奇景不观,而要以土筑台眺望近处的山。这在苏轼看来,似乎是多此一举。再者,高台既然筑成,也就算了,竟然还起名叫“凌虚”,凌虚者,升入高空也,凌空也。一方池的土怎能夯出“凌虚”的高台?显然是夸大其辞了。苏轼对此更是不以为然。遗憾的是,太守并未就此罢手,而是还要委托苏轼写一篇记叙文字,纪念这桩风流雅事。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作此文的心态,一方面是凌虚台本身确乎没有什么可记的,另一方是太守交给自己的任务,不好推辞,可谓是矛盾不已。
第三段主要围绕凌虚台抒发感慨,发表议论。既然凌虚台没有什么可写的,那就打破时空的限制,开始天马行空。苏轼遥想,从前此处是荒草野地,被霜露覆盖,狐狸、毒蛇出没其间,那时哪里知晓会有今天的凌虚台呢!于是从过去的废毁,论到今日的兴成,最终得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的论点,这是有哲理内涵和哲理高度的观点,也是全段感慨的核心、议论的关键。接着,又引出“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的结论。意思是由兴到废,再由废到兴,周而复始,交互回环,永无穷尽。这个结论在前文的立论基础上更深入一步,合情合理。
行至此处,不得不钦佩作者巧妙的构思,弃眼前之物,从虚处下笔。既不违背太守的意思,又展示出自己横溢的才华。作者能由一方土台,联想到古今废兴成毁的历史,这既不同于凭借“宏杰瑰丽”的建筑来耀世的世俗之见,也有别于黄老逃避现实的虚无思想,体现出苏轼积极追求“世有足恃者”的理想和对生活的热爱,难能可贵。
后人评论
当代有学者评本文说:“议论文字虽占全文一半略强,仅为二百二十余字,却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是最不受文章程式化约束的散文佳作。”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哲理散文名家名篇”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