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分类作文 分类作文

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_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200字

zmhk 2024-05-17 人已围观

简介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_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200字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唐太宗李世民有什么评价?2.读 唐太

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_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200字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唐太宗李世民有什么评价?

2.读 唐太宗纵囚 有感 怎么写?

3.武则天观后感

4.需要一篇关于唐太宗内容的读后感。500字左右。可以从事迹功勋等方面写

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_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200字

唐太宗李世民有什么评价?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如下:

       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 唐太宗是一位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不平凡的一生,创建了一个不平凡的国家,但是他始终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他一生中有功也有过。爱才如命,心胸宽广,具有宰相心中能撑船的风范。野心大,晚年奢侈。唐太宗发兵攻打东突厥后,还要接连不断地攻打其他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虚荣心。

读 唐太宗纵囚 有感 怎么写?

       转:我眼中的唐太宗

       说在前面的话。我是看到一些女吧友对男孩子如何看待唐太宗感到好奇,就对这个问题所作的答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说说自己真实的看法。

       唐太宗李世民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而且一直是受到绝大多数人的尊敬和喜爱。不管对他的事迹了解多少,都知道他是一位英明的皇帝。我小时候知道唐太宗,就是听大人们说他是一位明君,而且觉得他的名字很好听,便开始留意这个人了。恰好我又对历史很感兴趣。这样唐太宗在我心里由模糊到清晰再到喜欢,最后到现在都感觉很HC他了。呵呵,粉丝情节太重了。现在我就来说说这个过程吧。

       我第一次看到唐太宗的事迹,是收录在小学历史课本上唐太宗纳谏。以前我只是知道他是明君,看到这篇文章后才对他这位明君的事迹有所了解。特别是他因为魏征而将自己心爱的鸟儿给活活闷死了,让我真的佩服他。也就是从那个时期起,我就开始喜欢和佩服这个人。也在那个时候开始看隋唐之类的小说,可是那时我并不知道是小说,以为是历史。所以,唐太宗那时候在我眼中是一个礼贤下士,温文儒雅的盛世明君,对他的政治才能很是佩服,而并不觉得他有军事才能。后来,上初中看到玄武门之变,说他亲手将他哥哥射死。我感到很难过,我心中的明君竟然是踏着他哥哥的尸体而当上皇帝。虽然这样,我还是很喜欢他,只是我不愿意面对玄武门之变的历史。那时候,我基本是逃避一切关于玄武门的记载。所以,那时候我对唐太宗的了解其实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我心中他还是最英明的皇帝。

       上高中后,无意中看到毛主席对唐太宗的评价,让我惊喜万分。就像我在小时候知道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一样高兴。但是,我同时却感到很疑惑,因为我以前看的那些小说都是把他写得像一面旗帜,运筹帷幄和驰骋沙场和他基本没有关系。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军事才能。于是,专门去看相关的书籍,才知道以前看的那些是小说,不是历史。而唐太宗在战场上的雄姿英发让我由衷的佩服和神往,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唐太宗便成为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了。其他我以前喜欢的历史人物和他一比,便黯淡无光了。当然我还有一个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就是李白,大家可以从我的ID名看的出来。

       说了这多,还没说出唐太宗在我眼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其实,这个标题改为我眼中的唐太宗形象变化过程要更恰当些。但是,我希望大家都能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唐太宗,所以还是觉得这个标题要好些。

       最后,我说一下唐太宗现在在我心中的形象。那便是既能运筹帷幄又能驰骋沙场的少年军事天才,又是千年罕见的英明神武的贞观大帝,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他宽广的胸怀,他用人的大气,他高昂的气度,将一群天才聚集在自己的身边,发出历史最耀眼的光芒,可以说是空前,到现在为止也称得上是绝后的。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人物出现,那绝对是中华民族之大幸。总之,他是上苍给我们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礼物,是人类的奇迹。呵呵,就当是我的HC发言吧。不过,他在我心中就是这个样子。希望,大家都来诉说一二吧。

       /f?kz=388164701

        转贴我眼中的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文治武功都让后来的君主难以忘其背。他统治时期的唐朝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的最高点。他的功绩被人们说的太多了,他这个人也被人们夸的上了天,我也懒得说他的功绩了 ,我只骂他,只说他的过失……

        其实李世民和隋炀帝有些类似之处,都是杀掉兄弟,逼父退位得到的皇位,只不过一个是所谓的明君 ,一个是所谓的暴君昏君而已,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反正是杀了兄弟,逼父退位……

        历代中国统治者的地位名誉都是用敌人、百姓、甚至朋友、亲人的血肉建立起来的,都是踩着尸体爬上去的,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个“将”姑且这样,那么一个帝王手下有多少“将”?再说,不管是正义或者非正义的战争,很多的“将”都是奉皇命去打仗的,所以“万古枯”是由帝王造成的,帝王的责任不可推卸…………

        李世民杀兄弟,被后来人夸成了大义灭亲的正义行为,其实电视里都把李建成李元吉形容成绝对的小人是不对的。都只是李世民当皇帝以后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搞出来的愚民政策而以。 李建成很有才华,李渊当皇帝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让李建成帮忙处理的,而且李渊出行朝政都是让李建成监国处理,而李建成也处理的头头是道,稍微想一下,李渊也不是昏君,如果李建成是小人是无能之辈的话,李渊作为他的父亲会不知道么?会让他处理朝政么李建成的手里有很多的能臣义士的,比如说后来的能臣魏征其实开始是李建成府里的人,后来李建成被杀了才投奔李世民的。李元吉这个人是个大将,打仗非常勇猛,也是个人才。

        但是李建成只是在后方处理事务,而李世民是在前线打仗的,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在前线打来的。所以可想而知李建成在军队在民间的知名度和地位当然不如李世民,这很正常。 兄弟之间争夺皇位自古以来就很正常,各种手段各种方式都有,“胜者王侯败者贼”因为最后李世民当了皇帝,所以他就是王侯,李建成输了所以他是贼,这就是天理。李世民只是成功了,而且之后的治理国家也头头是道,所以他的功盖过了他的过失和满手的鲜血。

        再说李世民聪明一世,但是在晚年犯了很大的错误,堂堂一个千古名君最后竟然没有选好继承人,选了李治那么一个软蛋当太子,结果搞的大唐江山都改了姓,毁于一旦……

        李世民的大儿子承乾早年还很有一个帝王的样子,李世民有时候出巡都是让他代理朝政,承乾也干的有模有样,表现出了很好的潜力,但是后来长大以后却喜好声色狗马,搞同性恋,搞了一个叫“称心”的男子为伴,而且还羡慕突厥的风俗,留突厥发型,搞突厥生活方式,还说以后要是当了皇帝全国就按突厥的风俗生活。最后竟然离谱到网罗一帮对李世民有仇怨的人要造反杀李世民,结果事情败露了,被擒住贬为庶民。

        承乾被废了,按长幼排序,应该是魏王李泰当太子,但是很多开朝功臣比如长孙无忌等人却主张立性格懦弱无能的晋王李治。 这个时候李泰似乎有点太心急当皇帝,就去拿承乾的事情吓唬李治。李治胆子小惶恐不安,李世民见了就问他,再三追问,李治才说了是李泰吓唬他。结果李世民发觉李泰太工于心计了,而且心地狠毒,要是他以后当了皇帝肯定会杀死他的兄弟来巩固地位。 但是如果李治当皇帝呢,以李治那么宽厚的性格就会保全其他的兄弟,于是为了保全其他的儿子,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李治过于懦弱无能,没有治国的能力,于是提出立吴王李恪为太子,李恪是个人才,文武兼备,李世民从小就对他有意的教导培养,而且封他当比较远的吴王,加以锻炼,所以李恪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绝对的出类拔萃,李世民常说李恪“英果类我”。既然“英果类我”,而且一直用心培养,李恪绝对是最佳人选,但是由于长孙无忌等反对,也许长孙无忌他们伺候李世民这个“名君英主”太累了,所以不想再伺候另一个明君那么累,所以坚持立李治当太子,那样的话就不会那么累。 李世民糊涂一时结果放弃了李恪这个大好人才,选择了李治这个废物。结果使大唐江山毁于一旦。、

        作为一个明君,作为一个父亲,李恪是人才,李治是废物,知子莫若父,他应该很清楚,但是结果却糊涂的放弃了人才。其实李世民是皇帝,不管立谁当太子以后他的那些大臣都会竭尽全力扶持的,反对立李恪只是一个意见一个想法,决定权还是在李世民手里的,他决定立李恪的话其他大臣也不敢不从,总不会反对到造反吧。 所以李世民在这个问题上脑子绝对进水了,绝对傻了。

        李世民错误选择李治的结果是大唐江山被武则天“以周代唐”,几乎杀尽了李家的宗室子孙,想要以宽厚的李治保全其他几个儿子的,反而因此失去了那么多的子孙,自己征战一生,不惜杀死兄弟逼父退位得来的李唐大好江山毁于一旦。李世民有推卸不掉的主要责任…………

武则天观后感

       一、对欧阳修有感

       读了纵囚论,便想对欧阳修这个人再进一步了解,发现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对北宋的文学革新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对唐朝研究甚深,著《新唐书》,书中不乏称赞唐太宗李世民为一代明君,也对其很多事情做出批评。 当然,他自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性,他的文章只能代表他自己或者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比如纵囚论,从我的眼光来说,并不是很赞同这篇文章中的某些观点。

       二、对纵囚论中的欧阳修对故事的结论有感

       纵囚论里的故事,大致是在贞观六年,唐太宗从监狱中放出三百名死囚,许其回家探亲,并规定他们到期限后回监狱受死刑。结果出乎意料,那些人真的都回来了。 欧阳修一开始提出了自己对死囚的观点“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犹甚者也”,认为他们是小人中的小人,又提出了君子中的君子才能做的事情“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从而得出了他的结论:让小人中的小人,行君子中的君子之事,不合乎情理,认为这是一场互相欺骗的骗局,一场政治作秀。 首先,欧阳修对死囚是存在偏见的,认为死囚乃一定是小人中的小人,恕不知古来多少文人雅士,多少忠君爱国之士下狱也不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壮士也不少。他们中君子有,小人也有,甚至无辜的平头百姓也有,所以不可一概而论。

       其次,欧阳修有两个猜测,一个是认为君王估计到囚犯一定会回来,所以才让他们回家。第二个猜测是囚犯估计到回来后,君王赦免他们才回来的。这里就有点荒谬了!第一点,李世民是谁,杀亲逼父夺位者,疑心慎重,传言当初他哥哥只是一个小动作,李世民便葬送了他,先不说他是否是先见之明,还是误杀,起码多疑是肯定的了。不然估计也不是他做皇帝了。第二点,有句话经常能从电视中听的“反正咋样都是死,不如……”,可见,死是人最终归宿了。不管咋样,死就是个结局了,不会有更差的了。回来也是死,逃也是死,逃的话,活的希望还大一点。何况300多人一起回来了。可以说是个奇迹,就算有连带制,李世民也不一定能肯定到他们全部能回来。以李世民的多疑,囚犯肯定也没有完全把握一定放。最终只能是诚信,也可能是视死如归罢了。 最后,欧阳修得出了他的结论,认为偶尔的放一放可以,但经常这样做,法律便失去了法律的意义。因此,希望君王学习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我非常赞同欧阳修坚持维护法律的尊严,这种事情偶尔一次可以,经常这样,必然会引起死囚不死的假设,只会让法律无法构建,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三、对纵囚论中的故事有感

       唐朝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并不知道当时的事实如何,读了这个文章,以我的观点觉得,故事中,从纵囚到全部归来最后到全部赦免,没有欧阳修文中所说的那么简单。

       其一,要放的死囚是谁,这300人是全部的死囚数?这个很难说,几乎不太可能。如果是挑出来的,那这些幸运儿是谁?结合当时条件来看,一者可能是随机抽的(可能性太低),二者便是他父亲和他哥哥的手下甚至是前朝旧臣,人才济济,却因谋反大罪等入狱,以李世民的爱才之心,实属可惜,但又不能放,只能上演一场双赢的大戏。三者可能全部是普通兵丁扮演的死囚,只是为了上演一场戏。 其二,为什么全部归来,最后全部释放,这里有两个假设。第一假设,李世民根本没想过全部会回来,只是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度量,也许暗中还派人监视了,结果全部按时归来,心中大悦,于是大赦这些罪犯。第二假设,也许这个一开始,便是一场安排好的演出,李世民一开始便和他们说好回来后大赦,如果死囚是上述的第二类者或三类,可能本身就已经内定完毕。双方出于信任。李信任他们会回,他们信任李会大赦。结果便是双赢。 不管死囚是谁,还是李世民这场是本意安排,还是龙颜大悦。最终结果是好的,对百姓来说,宣扬了诚信的重要性,甚至能救你命。对君主来说,也许得到了能臣,更得到了人气,稳定了君位。对国家来说,当时唐朝初建,百废俱兴,历届君王皆以天下大赦来稳定民心,李世民这招不止赦了,还提出了诚信的重要性,不得不夸。

       四,结合现代,提出自己的感悟

       诚信,现代一直在提倡的话题,古人很早就一直在倡导了,但李世民的政策不适合我们现在了,不能死板学习。按他的方法放到现在,不止践踏了法律的尊严,估计路上就被记者爆出了真相,诚信沦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坚决执行法律法规条例,坚决普及法律知识,坚决让所有人得到法律的援助,这也是一种诚信。而且更深入人心,更易长久实行!

需要一篇关于唐太宗内容的读后感。500字左右。可以从事迹功勋等方面写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武则天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则天观后感 篇1

        一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武则天。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当初是山西木材商人,为了理想去从军,结识李渊(唐高祖),武德三年升正三品工部尚书。母亲杨氏,也饱读诗书,所以武则天受父母的影响,很有才气。贞观十一年,14岁的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名“武媚娘”,12年后,出家感业寺为尼。后复回宫,永徽六年登上皇后的宝座,载初元年登上皇位,史称“武周”,神龙元年退位。这就是武则天的一生。

        一口气看完蒙曼的百家讲坛之武则天,已是凌晨两点了。合上书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什么,能够让一介女流之辈能够突破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在权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登上盛唐皇帝的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是什么,能够让她在充满坎坷变数的政治道路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呼风唤雨,成为母仪天下继而又母权天下的龙上之凤;是什么,能够让一个女人在爱情和亲情面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丈夫和儿女的利益,来达到她渴望已久的权利欲望;又是什么,能够让她在耄耋之年突然放弃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大周王朝,重新又让李唐后人来替代武家王朝?纵贯她叱诧风云、波诡云谲的一生,是那么得富有戏剧性,又是那么得惊心动魄,令人回味良久。

        历史从来都是一张张的智力拼图,后人只有永无休止地考证、拼凑、续接,才有可能一点点地接近她的真实面目;然而历史又是血肉鲜明的,一切历史的传承,无不在文字的渗透和纪录中容颜妩媚。喜欢蒙曼的讲解,是因为她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历史脉络中可以轻松自如地为读者和观众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坐标,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她确实可以成功地让历史缩影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作。我也曾有幸,在龙门石窟观摩过貌似武则天的卢舍那大佛,有幸在乾陵无字碑前伫立思索;只是我有心无力,我的学识和阅历还无法去打开那扇雄奇与苍凉的历史大门。所幸我们这个时代有人殚精竭虑、化繁为简,让我们在时隔一千多年之后,能够轻松而愉快地了解武则天的平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位教授用这种态度读史研史传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快事!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站在历史的高点上,古老而神奇的中华文明会让我们感到惊诧,感到博大,感到自豪。我们会问:在浩瀚如海的历史长河中,武则天又是我们取几瓢之饮呢?所有的历史玄疑只有在时间的面前才会变得清澈,变得透明,而我们永远看不清的,则是时间那最最神秘的面容!

        虽然武则天的一生勾心斗角,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世家贵族;第二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三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她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原因有三个:一是她改革了开课考试;二她改革后第一次殿试有几万人,增强了人们的积极性;三是她用人不看门第,只要你有政治才能,就能当官。所以当时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成功与她的性格必定紧密相连,武则天是最自信的,但又是最不自信的。在一个男权社会里,武则天以一个女人的身份改换天命,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没有过人的勇气和超常的自信不可能做到。武则天为了权力,甚至不惜杀死亲生儿女,但是,同样是武则天,对狄仁杰却充满温情。她称狄仁杰为国老,她不让狄仁杰下拜,说那样会让她都觉得自己浑身疼;这样的.行为,就算是以爱护大臣着称的唐太宗也望尘莫及。这就是伟大的历史人物----武则天。

武则天观后感 篇2

        " 署假里!我们一家一起观看了《武则天秘史》共50集连续剧。

        武士彟为保护唐太宗,壮烈殉国。临死前把自己心爱的二女儿武则天托付给了唐太宗。由于武则天文才出众,长的美如天仙。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由此封她为武才人,并取名武媚娘。在宫中一待就是十二年。因为唐太宗发现一本宫廷秘录,上面写着唐三代后,有女王武氏灭唐。所以唐太宗没有重用武则天。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被迫落发为尼。武则天进感业寺后受到种种折磨和屈辱,李治自登基以来一直对武则天念念不忘。李治想尽种种办法,终于把武则天接进了宫。由于长孙无忌等人受先皇之托,除掉武则天。武则天写得一手好字,就模仿先帝的笔迹自己给自己下了一张无罪的圣旨。并为李治生下两个女儿和四个儿子。在武则天的帮助下李治夺回了皇权。

        武则天辅佐皇上三十年里武则天受尽种种波折和灭顶之灾。武则天终于成为一代女皇。

        身为一个广元人,我为武则天感到自豪。在封建社会,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女强人更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为了自己能强大,为了自己能成功,经历了种种磨难,有亲人的背叛,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可是武则天敢作﹑敢当、敢于创新,能容旁人所不能容的事情。

        民间传说武则天死而为神,人们为她修了一座皇泽寺。此时我回想到去年春节,老爸和我一起参观皇泽寺的一幅幅画面。庙里有宋庆龄题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头戴嵌有小佛像宝冠,身穿缨络彩褂,袒露胸臂,一身佛门圣母打扮。

        武则天最终获得了天下人的尊敬和崇拜!

武则天观后感 篇3

        从武则天的奋斗历程中是一种充满曲折、坎坷、艰难、危险的道路,她为了改变父死后被家族欺压的命运,十四岁进宫当了唐太宗的才人,尽管她机智、灵活、大胆泼辣,但在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人海中,也没有得宠,太宗临死时本是叫好殉葬的,但是因为武则天一番的机智和深情话语,深深打动了太宗这个枭雄,贬她削发为尼,打算让她在清规戒律度过一生。武则天就是武则天,她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在她当才人郁闷不得志的时候,她傍上了李治这个太子,用自已的肉体牢牢控制了这个重量级人物,用糖衣炮弹征服了男人,为自已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确实是一位政治天才,在李治皇帝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为他帘后辅政,日理万机,把大唐帝国的政务、军务处置的井井有条,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拉拢了一批高官,为自已在朝野上下赢得了广泛的人缘和为出色的支持率,为自已将来成为最高统治者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作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挑战了在男政专权、男尊女卑的旧的封建体制,取得的成就也是另人刮目相看的,我认为她的丰功伟绩可以有六点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一:遇到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未雨绸缪、敢于下注的精神。

        三:遇事冷静沉着,大胆果断的精神。

        四:注意情报信息收集工作,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精神。

        五:不拘一格,敢于用人,用人不疑,充分信任和大胆放权精神。

        六:开辟了科考新局面,为贫寒子弟从政创造了条件,打破了贵人永贵贱.人永贱的政治格局,开创了民主时代的先河。

        她留下了种种不良的传说,但影响不了她的历史功绩,她的思想将和毛泽东同志一样永放光芒,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政治明星。

武则天观后感 篇4

        凿去肉,就是佛。

        ——题记

        自盘古开天以来,有三皇五帝,有带来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他为男子,为大唐皇帝,理应把大唐江山治理的井井有条,这,是他身上的责任又义务,但期间,总有传奇,如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武元华,一个平平凡凡的女子,在一次无意中,被四十有几的唐太宗看中,纳入宫中做才人,那年她才十四岁,比花骨朵还嫩,却踏入了处处心机的深宫中。

        人人皆说武则天心狠手辣,她真的凶狠手辣、无心冷血吗?

        在十四岁那年,她的妹妹三汝子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逼嫁给一个大爷。三汝子请求她元华姐姐帮忙时,武元华心有余、力不足。那时的武元华希望自己可以想卢舍那佛一样,为他人照明。在三汝子心中,元华姐姐就是卢舍那佛。妹妹在远嫁他方时重复着同一句话:道儿黑,姐姐,给妹照个亮。就因此,武元华一直牢牢记在心中,她告诉自己,要自个儿修炼成卢舍那佛。也是这,让十四岁的她做了才人。直到最后,她都不曾忘记自己答应妹妹的,也正是对妹妹的承诺,才成就了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

        在李治驾崩后,传位于与天后的亲生儿子李显,在登基之际,天后发现李显仍沉迷女色,担心大唐江山毁于他手,就即可废帝,自个称帝。李显请求她念在亲生母子分上,宽恕他吧,且拿出亲生儿子的身份质问她,她犹豫了。尽管她的决定仍没有改变。但是可以看出她心中是有她的儿子的,但是她不仅有儿子,还有天下百姓,她答应过三汝子,要为她和天下的苦命人照亮。

        这样的她还要为凶狠手辣代言吗?

        武媚娘苦苦守候在李世民身旁十年,直到李世民临终仍为才人。十年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若想做点什么,十年时光够了。但是她最终仍为才人。人人皆传李世民独宠武媚娘,但若真的宠爱,会让武媚娘在十年中,仍无名无份。武媚娘,亦是一个苦命人啊!年轻苦涩,年老苦涩,生前苦,生后苦,一生皆与苦相伴。辉煌背后总有你看不到的苦涩,别总羡慕别人人前的光艳,去揣测下他/她背后都经历了哪些没有人知晓的苦难。

        《武则天》大型实景演出是由一个学校的学生表演的,他们都不过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却将武则天这个传奇女子的一生演的淋漓尽致。他们在背后又都付出了什么,又都经历了什么。世上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更何况他们还是孩子,在歌舞演唱时,我看到一个女孩出了一点小差错,但她并没有慌慌张张,而是十分镇静的园了场,若不是我刚好盯着她,我万万想不到她出过差错。看来,《武则天》大型实景演出不仅让他们演好了这出戏,还让他们学会了处事态度,大难当头却能保持临危不乱的本事。我们都可以做的很好,缺的只是一个机会,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争取的。我看到他们在鼓上蹦来蹦去的,欢乐快活的样子,我的心颤抖了一下,我讨厌自己的胆小,我讨厌害怕尝试的自己,什么事都还没尝试过,就自己吓唬自己,自己给自己挖坑往里跳,或许我是世上最傻的人吧!我突然想开了,为什么不愿试着放开自我,要想走得更远,飞的更高,需要的不知是教养和知识,还有处事本领。而我的处事本领真是遭的一塌糊涂。去别班抱个作业唯唯诺诺,举手发言犹犹豫豫,站在讲台上心惊胆战……这个处处体现的不皆是失败者。我不是失败者但我调整好心态,我一定可以克服了这些困难的,若这些都克服不了,我拿什么走得远,飞的高?

        为什么就因武曌是一个女子,当上女皇就被人唾骂?连史书的撰写者都不愿把武曌的丰功伟绩写出来,不过在那时,这也是情理之中的。还好,如今社会人人平等,只要你愿意努力奋斗,是女子也无妨,机会毫不比男子少,从另一方面说,努力的人多为女子,所以如今撑起半边天的是女子。毕竟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曌又怎不知她的做法许多人有偏见,但走自己的路,迈自己的步,别人的好坏皆是参照物。武曌有言:朕会自己去写一本史书,让后人一千年去读,一万年去梳理。

        “生前绝句,没有小桥流水,身后七律,却令江山大醉,风翻残卷,是谁在唱彩云归……”

武则天观后感 篇5

        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从头至尾,完完整整地看了《武则天》(刘晓庆版)。收获很多。

        1、令我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一点很现实,生命的价值中,过程是很重要的,有味道的日子过得有尊严,日子的尊严。

        2、长了不少的见识,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了解到武则天的伟大。武则天真是了不起。不过,伟人也往往是痛苦的,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美艳与智慧双绝。要评判她不是一会半刻就可完成的。她对我的人生的影响会在我以后的生活中缓缓释放。

        3、小人得志,多张扬啊!想到后来,也多可怜啊。

        4、确实,只有唐高宗一人是真心喜欢武媚娘,真正尊重武媚娘,尽管他是那么的优柔寡断,由于他的言而无信,摇摇晃晃,屈死了很多的人,长孙无忌,上官仪,都是死在他手里的,只要他能明断事非,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事儿了。我在想,要是唐太宗索性把王位传给那些虎狼之子的话,可能朝庭反而会安定多。所以,那个公主叫什么?(高宗的妹)就要赶下这个九哥,本来是令人想,她与九哥关系很好的,为什么反而要赶下他呢?看来,她的目光是对的。女人,才读得懂女人的心啊。

        5、还有一点,就是在武则天的人生经历中,我还读到人生的不可预测性,如果有假如,有多少次就差那么一点点,历史要重写啊,“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是,凭着武则天的一颗进取的心,以及冥冥之中的那一点宿命感,就成就了武则天的一代伟业。

        为了看这部电视剧,我眼疼,共有三十集,每集约四十分钟,花了一千二百分钟,即二十个小时的时间,把这部电视剧看好了,有恒心。表扬。

武则天观后感 篇6

        最近观看了刘晓庆、陈宝国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在称赞刘晓庆、陈宝国演艺精湛的同时,对人生也有很多感慨。

        第一是人的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武则天微服出宫与老百姓促席而谈时,当老百姓骂骂咧咧地指责武则天这不好那不好,并指责武与唐王父子之间的关系时,武只是微微一笑而过之,这就是胸怀。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沉船,那武则天的胸怀就能沉大海。人生在世心胸有多宽广,那么你的舞台就有多大。如何提高自己的胸怀,我觉得提高自己的素质的办法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二是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做,从小事做起。做人要有心计,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命运,有时候只要做就可以,不需要刻意的去表现自己,越表现自己越让人讨厌,武则天学习写字,帮助皇帝看奏册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也为她以后料理国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一样,默默奉献就好,如果刻意的表现自己,反而让领导觉得你虚伪,让家人觉得你是另有所图。做自己的事,用心去做,努力去做好,只要是金子放在那里都会发光的。

        第三是不能有害人的心,但必须要有防人的心。虽然对皇后表示同情,但是如果皇后不首先加害武则天,武则天也不回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而加害到皇后身上,一些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做人老老实实的,不能有害人之心,做坏人总会有报应的,不是不报,是时辰未到。做好人好,但做好人也需要有防人之心,总不能别人把自己卖了,自己还高兴的在一旁给人家点钞票吧。就象小品买拐一样,总不能完了说声谢谢吧。

        第四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机遇,迎难而上。武则天被发配到尼姑庵,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梦想,积极采取多种手段巴结、拉拢太监,包括以前养的一匹马她也不放过,积极争取重新回到皇帝身边的机会。只有面对困难才能锻炼自己的意志,才能更好的学习,提高自己,如果永远是风平浪静,那么永远不会有浪花出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困难时你所采取的行动。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山西文水人。她是山西人的骄傲,是女人的骄傲,也是男人的学习榜样。

       《谏太宗十思疏》读后感

       本文是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生活逐渐奢靡之时,心中极为忧虑,故写给唐太宗几篇谏文,这是其中之一(原文和译文网上随处可见)。今天读来别有一番理解,故写出读书心得与博友们分享。

        一、有关背景资料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贞观二年(628),唐太宗下诏召一郑姓官员年仅十六七岁的才貌出众的女儿进宫备为嫔妃。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朝中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魏征直谏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本文对唐朝的一些重要影响

        上奏《十思疏》之后,引起了唐太宗极大地震动,并受到深远影响,可以毫无夸张地说,魏征的这篇《十思疏》对于唐朝盛世起到了奠基作用。例如李世民曾经告诫他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说:“舟所以比为人君,水所以比为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卷四)就是出自《十思疏》中的名句。可见《十思疏》对他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值得称颂的是李世民能“宏兹九德”采取了一些比较开明的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例如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使部分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相对减轻了对他们的剥削,并兴修水利,扩大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的发达,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日益发展,并兴起了许多繁华的商业都市。由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就出现了自唐太宗以来一百多年的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而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了顶点。杜甫在〈忆昔〉第二首中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十邑获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九洲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三、反面的印证

        历史和人生真是富有戏剧性。魏征极为担忧的皇帝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帝王之通病,进行了深刻阐述:”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原文第二段)由于魏征的及时提醒,李世民及时改过并采纳了《十思疏》:“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一代明君李世民做到了“宏兹九得”基本达到了“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之治。

        四、几点思考

        不知道魏征是一个预言家还是李隆基没有把当年父亲对他说的话放在心上,当他当上皇帝之后犯了“十思”中的多项错误。其中“纵情以傲物”、“无因喜以谬赏”。毁掉了大唐盛世。一场连带当时全国人民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在李隆基时代上演。有长恨歌为证: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么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必须要: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唐玄宗的昏庸无道终落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悲剧下场。

        魏征――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留给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太多。假如没有魏征的《十思疏》也许唐玄宗的悲剧将由李世民上演;假如李世民在看到魏征的《十思疏》之后大为震怒并杀掉魏征,悲剧也可能很快到来;假如李隆基听从他父亲当年的教诲,也许就不会有李隆基个人的悲剧连带了全国人民的大悲剧,就不会有安史之乱,当然也不会有《长恨歌》。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但我们不能不说,魏征的《十思疏》确实是直理。然而真理只有被采用,才能发挥它的功效。

        五、《十思疏》给我这个普通百姓的启示

        我大胆地把《十思疏》当成魏征给李世民规定的十项行动准则。那我这个普通老百姓是否也应该在人生、事业、家庭、亲情友情爱情和后半生中也请魏证给个三思五思的,那我的人生是不是会更好些

       好了,关于“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唐太宗李世民观后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