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
《见字如面》经典书信_《见字如面》经典书信原文
zmhk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见字如面》经典书信_《见字如面》经典书信原文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见字如面》经典书信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见字如面》经典书信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见字如面》经典书信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见字如面》经典书信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综艺清泉《见字如面》 读封家书感动你
2.《见字如面》:你有多久没有提笔写一封信
3.见字如面 李白写给韩荆州是哪一期
4.见字如面写信开头语有哪些?
5.《见字如面》:未尽之意
6.见字如面——感受书信的魅力
综艺清泉《见字如面》 读封家书感动你
1月12日,《见字如面》第三期与观众见面,李小龙写给妻子琳达的家书再度引发网友刷屏。王耀庆随性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李小龙强硬外表下的质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档以“读信”为主题的节目,看似小众高冷,却赢得了观众最大的热情。和当下充斥荧屏的各种热辣综艺相比,网友们把《见字如面》称为“综艺清泉”。《见字如面》由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文化节目的团队出品。总策划、总导演关正文意在通过读信,让观众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阻隔,实现与历史和他人的“见字如面”。《见字如面》第一季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明星出演,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现场数百位观众的注视下,朗读一封封书信。因为大多是私人信件,所以其中包含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好像那些写信人就在现场,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何冰读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致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在微博上形成话题讨论,阅读量超过2312万次。张国立、王耀庆朗读戏剧大师曹禺与画家黄永玉1983年的往来书信,不到3个小时,关于这个视频的网络讨论就攀升至新浪微博热搜榜,网络点击量冲破200万。黄永玉在看过《见字如面》之后,高兴地邀请关正文、张国立到家里做客。在读李小龙家书的时候,王耀庆俨然李小龙附体,上来首先笑着解开西装外套的扣子,然后给出一个经典的李小龙用右手大拇指扫鼻翼的动作,全场观众会心而笑。林更新是众多朗读者中资历最浅的演员,他自称压力最大,每一封信不得不提前5天开始准备,从历史背景到情绪酝酿都准备得非常细致。
关正文说,艺术家们几乎是听到《见字如面》这几个字及节目的基本创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加盟,并以丝毫不亚于参演准备去夺奖的影视剧的态度来准备《见字如面》。
小众切口激发大众情怀
关正文说,相比虚构类作品,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书,具有极强的真实性、个人角色和历史“代入感” 。节目入选的100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清民国初,一直到现在,“甚至连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你都可以在节目中看到”。
关正文觉得,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 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见字如面》大众性质最坚实的底气。很多来自名人或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私人信件,携带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可以为人们带来与真实人物直接交流的文化享受。《见字如面》从选信阶段开始,就广泛邀请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书信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推荐节目所需的信件,通过反复比较、研判,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信件进入节目录制。“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关正文说,但所有标准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四川日报 2017年1月13日
《见字如面》合集播出时间
腾讯视频 每周四 20:00
黑龙江卫视 每周六 21:20
火热上线
《见字如面》:你有多久没有提笔写一封信
写在书信开头的问候语之后。见字如面的意思是:见到字就当是见到本人。看到这个字的内容,就像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因此,这是写信人对收信人表达不能见面而以书信代替的说辞。
“见字如面”一般用在问候语之后,用作启始语。与之意思相近的还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启始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1、写给长辈
如果是近亲,只写称谓,不用写名字,如“哥哥”、“爸爸”等;如果是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称呼,如“舅舅”、“舅妈”等。普通关系直接在称谓前加上姓,如“李叔叔”等。
2、写给平辈
如果是同学、同事、朋友的话,直接用名字或者昵称就可以。如果是恋人,夫妻,可以直接用名字,或加上修饰语“亲爱的”等。
3、写给晚辈
一般直接写上姓名即可,如“小明”、“李华”等;也可直接称呼“孙子李华”,“孙女”等。
4、写给师长
一班写上姓或者名,再加上“老师”即可,如“李老师”、“小美老师”等。关系更加亲近的话,直接写“老师”也可以。对于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或者名后面加“老”字,来表示尊重,如“李老”、“张老”等。也可以直接称呼其职业,如“李教授”。
见字如面 李白写给韩荆州是哪一期
最近有一档有些不一样的综艺节目在播出,名字叫《见字如面》,请来一些诸如归亚蕾、张国立、何冰、张涵予、王耀庆等戏骨朗读书信,主持人和嘉宾对信的背景进行阐释和补充。 当然选择的书信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信件,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弥足珍贵,节目试图利用这种方式触摸历史,唤醒过往。 这个节目在豆瓣上目前评分是9.4分,被网友们认为是综艺节目界的清流。
正如节目的名字《见字如面》四个字一样,信件本身的厚重和明星们饱含深情的朗诵,在听者的脑海里不断涌现出画面感。
战国时期秦国士兵写给家里的家书,让寄些钱过来,念叨的也都是细碎的家庭琐事。
蔡琴在杨德昌逝世后写给媒体的信里的每一句,都是一个女人甘心放手成全后的无声叹息。蔡琴跟杨德昌保持了十年无性婚姻,十年后,杨德昌告诉蔡琴他喜欢上了别的女人,蔡琴当机立断成全他的幸福。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一个女人的心酸和苦楚,和深沉的爱以及余生的遗憾。杨德昌可以说:“十年感情,一片空白”,蔡琴却依然深情:“我是在全部的付出”。一段让人唏嘘的前程往事。
萧红离世不久前写给弟弟的信,看似平淡却字字揪心。
这封信代入感极度强烈,就是这样的啊,在姐姐的眼里,弟弟永远都是那个不懂事的让人牵挂的小孩。
突然发现我已有数十年未曾提起笔写一封信了,书信这种联络情感的方式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估计00后从未真正收到或是寄出过一封信吧。幸运的是我曾经经历过书信时代,在十几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还交过笔友。
那时候互联网并不发达,人们除了打电话以外还会写信。那时候流行看少男少女之类的杂志,在杂志的最下方通常刊登有交友信息。大多都是学生发布的,写上自己的姓名(通常是笔名)、性别、年龄、兴趣爱好、通常再加上一句俗气的座右铭,再留下自己的详细地址。书的每一页都有,你翻完整本书,找到你感兴趣的人可以给他(她)写信。好像今天的微信附近的人或是摇一摇,却比微信单纯了许多。
我忘记了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鼓起勇气写出了我的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交友信,我记得我是写给了一个河北某初中的男生,他的笔名叫枫叶,我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我们一来一往隐约写了快两年的信。
那些信在搬家的时候遗失了,现在我基本上忘了信里写了什么,却依然记得漫长的等信过程和收到信迫不及待打开时的雀跃。十几岁的时候我们会关注什么呢,大概都是考试成绩、同学关系、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无处诉说的青春心事。 可是那种仪式感般的郑重与用心却是任何聊天软件都无法取代的。
那时候,时间是缓慢的,等一封信常常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回一封信也常常要打一遍草稿再誊写到信纸上,一来一去一年也写不了几封信。 当你的心事抵达对方,在收到对方的回应时困扰你的情绪早已无了踪影。可在那样的年代中,这依旧是一种重要的陪伴。
如今,手机上微信、QQ等聊天软件一大堆,我们却感觉寂寞。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都太快了,信息爆炸,什么都强调高效,我们不知道该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手机上几百个联系人当你孤独的时候不知道该打给谁,也越来越不知道把心事说给谁听。
你有多久没有关心老朋友,聊一聊往事了;你有多久没沉静下来,听一听自己心底的声音了;你有多久没有提笔写一封信,写下你所有的柔情和细腻。若有可能,今晚就提笔吧,信的第一句就写上“见字如面”。
见字如面写信开头语有哪些?
《见字如面》,李白写给韩荆州的书信是2017年第三期,20170408《请您尽管测试我的文才》。故事背景
《与韩荆州书》约作于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阳(今属湖北)。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李白抱负宏大,自称“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但他不欲经由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进入仕途,而企图一朝蒙受帝王赏识,获得重用。故广事干谒,投赠诗文,以表现才能,培养声名。作此文前,已多次上书和谒见地方长官,又曾入京谋求出路,未果。本文也是干谒之作,故极称韩朝宗善于识拔人才,希望获得接见和称誉。
原文: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译文:
我李白听说天下一些谈论世事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说:“人生不必封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为什么使人景仰爱慕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呢!难道不是因为您有周公的风度,躬行吐哺、握发接待贤者的美德,才使得海内豪杰俊才,都奔集到您的门下,一经接待,如登龙门,立刻名声身价大增,十倍于前吗?
所以那些才能超群的读书人,都希望在君侯处获得美名,得到评价。君侯不因为自己的富贵而傲视他们,也不因为他们的寒贱而轻忽他们,那么在众多的宾客中定有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李白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李白是陇西平民,流落在楚地汉水一带。十五岁爱好剑术,拜访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文有了成就,屡次拜谒朝廷高官。尽管我身高不满七尺,而心志超过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志节,讲道义。这是我从前的思想和行迹,怎敢不尽情地向您倾诉呢?
君侯的功业堪比神明,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您的文章阐明了宇宙变化规律,学问探究了天道与人事的关系。希望君侯敞开胸怀,和颜接纳,不要因为我行长揖之礼晋见而拒绝我。假如能用盛大的宴席接待我,听任我纵情畅谈,那么我请以日试万言来测试,我将手不停笔,倚马可待。
当今天下人以君侯为评论文章的主宰,权衡人物的权威,士人一经您的好评就成为德才兼备的佳士。君侯为什么吝惜庭阶前一尺见方的地方,不使我李白扬眉吐气,奋发昂扬于青云之上呢?
从前王允任豫州剌史。尚未到任就征辟荀爽;到任之后又征辟孔融。山涛任冀州剌史,考查选拔了三十余人,有的任侍中,有的做尚书,这都是为前代所赞美的。
君侯您也先荐举过严协律,进入朝廷担任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班人,有的因为才干声名而得到您的了解,有的因品行清白而被您赏识。李白每每看到他们感恩戴德,抚躬自问,以忠义奋发自勉。
李白也因此而感激,知道君侯对许多贤人赤诚相待,所以不归依他人,而愿把身心命运托付给国中才德至高的人。倘使君侯在急难之际,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自当献身效命。
而且,人不是尧舜,谁能十全十美?李白我在谋略策划方面,怎么能自负呢?至于写作,已经积累成卷轴,却想呈请君侯抽暇过目,只怕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倘蒙垂顾,愿意看看拙作,那么,请赐予纸笔,加上书写人员。
然后回去打扫安静的小屋,誊抄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在薛烛、卞和的手中提高价值。但愿君侯推恩于身处下位的人,大开奖励之门。请君侯考虑我的要求吧!
扩展资料
李白《与韩荆州书》是他初见韩时的一封自荐书。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接着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
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广为传诵。
文章在创作上颇具个性。他在漫游荆州时,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喜欢推荐有才之士,便写了这封求荐的信。对于古人而言,尽管这样做也是正常的,但也总是有求于别人的事情。文气大体上总是以谦抑为好,就是说自己的优点,也应含蓄一点。
然而李白这篇求荐书,却完全将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毫无掩饰地讲述自己的才华。把一篇求荐文章,写得文气纵横恣肆,气概凌云。这同样反映了李白纯真无邪的诗人气质,决不因求人而有半点委琐的私意、屈懦的鄙态。
这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才华足以用世,而其用世之志,则在于忠义奋发、以报君国。故求韩荐己,同样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而想象韩如能荐己,同样是出于这一片公心。两片公心的相识,两位贤士的相与,这中间自然不必要有任何世俗的表现。
文章一开始,便排宕而出,破空而来:“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正如《古文观止》所评:“欲赞韩荆州,却借天下谈士之言,排宕而出之,便与谀美者异。”
的确,封万户不如识韩荆州的赞语,是出于天下谈士之口,并非李白私下谀美之辞,可见韩朝宗确有善于赏拔人才的优点,并且已影响极大,盛誉遍天下了。
自我介绍时,先点明自己的郡望为陇西李氏,连唐代帝王都出自于陇西李氏,可见郡望之高贵。但现在却“流落楚汉”,其希望韩朝宗赏识、引荐之心就显得非常迫切了。接着说明在自己年轻时曾以剑术和文章“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有“心雄万夫”的气概,也曾受到王公大人的赞许。
如此表白,正体现了李白“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独特个性。这一段叙写自己过去能见重于诸侯卿相,极自然地引出下文写今日之愿意结识韩荆州的意图。
文章先以四句颂辞颂扬韩朝宗:“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这些颂辞都运用了最高级的辞语,最夸张的笔法,但却看不出媚态,只觉得豪气逼人。原因是下面李白写自己时,不仅没有丝毫卑琐乞怜之态,反而气粗言壮,其气势更压倒了对韩的颂扬:“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用最高级的宴会来接待他,听任他高谈阔论,如要测试他,一天能写出上万字的文章,并且倚马而作,立等可取。何等自信,何等气概!使我们觉得,前面对韩朝宗的四句夸张的赞语,简直就在间接地赞颂李白自己。
因为像韩朝宗这样了不起的人物,竟对李白如此重视,如此敬仰,那李白是怎样的人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以上这些,都不过是李白的想象之辞,韩朝宗实际上对李白尚未接待。正由于此,文章接着说韩能司文章之命脉、察人物之重轻,“一经品题,便作佳士”,又对韩大大揄物了一番。
既然这样,那么,“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说得何等直爽,何等痛快!这那里是在干谒韩朝宗?简直是李白在命令、摆布韩朝宗了!难怪《古文观止》在这里要评论说:“此段正写己愿识荆州,却绝不作一分寒乞态,殊觉豪气逼人。”
百度百科-与韩荆州书
《见字如面》:未尽之意
像“见信如面”这样的写信开头语有:颁来手示,诵悉一切。
承赐教言,十分感激。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大函细读,尊意俱悉。
大札拜读,敬佩之至。
得奉云翰,不胜感激。
得聆教益,如坐春风。
得书之喜,喜不自胜。
奉读大示,向往尤深。
奉读来示,敬悉一切。
接获手书,欣慰莫名。
接诵瑶函,并叨雅惠。
刻奉芳翰,铭感无既。
刻接台翰,快慰良深。
琅缄散悉,甚以为慰。
来函奉悉,敬知一切。
常用书信套语:
1、尊敬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2、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3、署名: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见字如面——感受书信的魅力
看了两期《见字如面》,喜欢得紧。它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犹如文化界拂过一丝春风,心旷神怡。听信中内容,也如饮清泉,甘之若饴。
嘉宾老师说,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它承载的文化及文明不应该被消亡。它应该转移到电子媒体和互联网上去,我们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
不觉便想到曾经的自己,与家人、好友、笔友通信的年岁。十月回老家,还将那一盒子保存完好的一百多封书信翻出来,夜深人静坐在灯下,通读了一遍,内心沉浸于对当日情景的回忆中。一边回想是哪些年,哪些月的事,一边不禁感慨万千。
写信人早已不知去向,只剩读信人怅然若失。世事无常,万物都不足以长久倚赖。
看那时的信,有种纯粹的美。在信中聊的尽是些细微的心绪起伏、变化,一种情绪都要写满几页信笺来表达,好像那样才完整,搁笔时,竟还有种娇羞之感。
后来那些与我通信之人,都失去了消息,他们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而后便渐远无书,那些不便宣之于口却全藏在字底的情愁,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见字如面》的第一期,我很喜欢萧红写给弟弟的信,文字返璞归真,像是唠家常一样,情感并不是呐喊式的浓烈,却也承载着不可说的手足情深。
我会想念在大学时期,与妹妹通信的日子。妹妹走上社会较早,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早已懂得世事艰辛,可她从来不与我说。我在学校念书,住在象牙塔里,与她说的都是些理想主义的话。于她而言,她的理想早已死在弃学的前夜。
但她仍然支持我,每次在信里无比骄傲的告诉我,姐姐是她最崇拜的人,并以此激励自己,要努力工作,助姐姐实现愿望。现在读来,无比触动。
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我北上抵京,在一家做书画的公司上班,我去报道的那天,因为行李较多,是妹妹送我去的。返回的时候,老板开车送妹妹去地铁口。
在车上,老板与妹妹唠家常,闲聊起我时,妹妹很骄傲地说,我姐姐以前成绩好,会写文章。她很厉害的,以前作文还得过奖,常在班上当范文诵读的。
那时候,我非常不情愿她在别人面前如此说,若是有个地洞,当时必定钻进去了。我全程都是黑脸的,只有妹妹还是一副骄傲的表情,真正是以我傲的。
现在想来,家人以你为傲,打心底崇拜你,那是真的爱你啊。
当归亚蕾读到萧红写给的弟弟的那封信的最后几句,只觉明天的明天又在哪里:
想象萧红独自孤零零的躺在香港的病床上,来写这样一封信,何年何月再与弟弟见面,竟遥遥无期,只叹,那一别从此永诀。
我又感慨,从前车马都慢,书信很远,一别再也不见,也有伤怀,并不尽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般美好。
现在通讯发达,智能时代,想见一个人,几个小时后就能见到。即便不能当面见,通电话也能听到声音,视频连接还能在屏幕这端见到对方。总能很有效的一遣相思之苦。
时代的发展,使其一些东西消亡,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类进入更便捷的社会,到底好与不好?
《见字如面》上,还有蔡琴写给媒体的信,是关于前夫杨德昌逝世的,其中一句尤为打动人:
嘉宾许老师说,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没有人对你说过这句话,那是遗憾的,这是比任何情话都要有分量的话(大意)。
我在想,许老师莫非也是有故事的人?
回头来看蔡琴,她和杨德昌经历了十年无性婚姻。杨德昌说,十年婚姻,一片空白。蔡琴却认为,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虽然杨德昌婚内出轨,蔡琴还是痛快的成全了他。
杨德昌过世后,蔡琴给媒体的信中说,如果早知道他离开得这么早,应该早点放他走,让他多和爱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大意)。
到底要多么宽广的胸襟才能承载起这样一份伟大的爱啊,最后在时光无涯中,化为一声叹息。
如果换个角度想,也只能如此了,其实是毫无办法。因为后任比她漂亮,比她能干,还比她有品位啊。有家世也有才华,蔡琴又能怎么样?
她那么爱他,还能接受无性婚姻这样荒谬的条件,然而杨德昌出轨后,和后任很快结婚,也很快有了两个孩子,这又是多么讽刺。
或许,有一种爱,就如蔡琴歌里唱的:
她在五十九岁那年开演唱会的时候说:
该离的婚,离了;该开的刀,开了;该减的肥,减了;该穿的新衣服,穿了。我蔡琴,不会再嫁人了。
不管这样的结局多么令人唏嘘,也多么让人感慨无私的爱的崇高,我只想说,嫁人还是不要嫁给不够爱我们的人。
《见字如面》里,还有一封是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以及曹禺回给黄永玉的信,文字真真好,有几句话特别醒脑,叫人燃烧,如遇这样的挚友,如获无价之宝。
这几段文字真是精妙,读了好多遍,依然爱不释手。朋友之间能这样坦诚,已不多见。还能一针见血提出意见,敢于说出朋友的作品哪里不好,直言不讳说不喜欢,试问现在有几人敢于这么做,又有几人不玻璃心勇于接受?
曹禺将这封信表框起来,放在家里,每次深陷“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被势位所误,就拿出来看看;并且还给夫人看、子女看,一家人一起看。
曹禺这样的大师,勇于接受黄永玉年龄要比他小得多,在当时名气还没他大的这位挚友的意见,胸襟气度自不必说,挚友之间理应如此。
在《见字如面》的节目里,王耀庆与张国立,分别读黄永玉和曹禺的信,特别有感染力,感情代入也到位,我忍不住又多听了几遍。
我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有关注综艺节目了,没想到挖出这么一个宝贝来,接下来的日子也有了期待,我会继续守护,与过去的人事交叠重逢,也是幸事一件。
写信,是一种牵念。茫茫人海,有人从远方传来一封书信,此身渺渺是何等荣幸。有人劳心挂念,便不应相负。
见字如面,见信如唔,也有未尽之意。如你来信,昔期将至,此信绝不违。
?书信真的离我们远去了,随着联络的越来越便利,人们用微信、QQ、短信大不了打通电话来保持联络,坐下来,摊开纸,提笔一个一个写字,再买信封贴邮票寄出,似乎都成了远古人才干的事情。其实写信不过是十几年前在我身上还发生着的事情,就这十几年匆匆而过,一个当时认为是理所应当继续存续的事就这么悄然结束了。
? 值得庆幸的是我是在外地上了大学,由此才有了写信的由头,给好朋友写,给一般的朋友写,给暧昧中的人写,给父母写。那时写信真的是件很重要的事,收到信也是件很开心的事。因为写作对象的不同,我的书信风格也大相径庭。
给最好的朋友就跟记日记差不多,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也不顾及措辞和实效性,正反面都写满了才寄出,有的时候也是流水账一堆,感觉就是一种倾诉或是报备,没有太多的修辞,所以也显得无所顾忌,真性情跃然纸上。
? 给父母的是要寄到妈妈单位的,必然工工整整,还得仔细掂量措辞,一定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我常想象也许妈妈的同事会走过来瞄一眼,那必须得给她十足的面子,让同事看了也交口称赞,比如“您女儿字写得真好”,“真有文采”之类的。到底有没有其他人看,我也从来没问过,但基本一个学期会写两三封家书回去。
给暧昧的男生写信最好玩,他是那种很文青的男生,上来就是“见字如面”这类的话,有时还会简写成“如面”,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词,当时就觉得好美啊,看到字就像见到他一样,各种幻想。在给他的信中我尽己所能地展示着一个学金融的女文青的全部才华,具体不记得了,估计是聊聊音乐、聊聊文学,谈谈诗歌、谈谈理想之类的吧!
我收到的书信现在还保存完好,但不太敢去看,主要是不敢去面对当年的幼稚与装逼。但转念一想,不去看,也不代表那个时间段不存在好吧!尽管那时的自己现在看上去如此不堪,但那时的自己完全不觉得啊,她有错吗?没有啊。坦然面对才是如今成熟的表现。
收到的信中大多很普通,朋友间就是汇报近况而已,那时候还很爱互寄照片,由此我收到不少照片,也专门洗了一些觉得漂亮的近照寄出,比我小的孩子已无法想象了对吧!但那确实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有个男性友人寄来的信我总是跟室友分享,常常是念到一半她们就受不了了,冲我大叫“写了些什么啊?”其实我也受不了,他能从打篮球写到物理,由于我是个文科生,他的理科思维我确实不懂,但我这个人有个优点,我是个非常好的倾听者,我不一定能懂,但我真的可以站在他的立场上理解他,这也就是他这种怪咖还坚持给我写信的原因了,很开心,我们直到现在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看到《见字如面》那个节目,由此想到了上述这些,当然,这个词仍如我第一次见到它那么美。那个男孩,如今已不知所踪,只是后来我自己的感知加上旁人的提醒才让我幡然醒悟,原来他是一个根本不值得我继续付出的人,还好,陷入不深,所以也就忘记了。“见字如面”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人们遗忘了,我的孩子们将来只能靠想象去理解这个词了,希望他们具备优于常人的想象力吧!
好了,关于“《见字如面》经典书信”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见字如面》经典书信”,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