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比赛作文 比赛作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1.数学的组合形面积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1.数学的组合形面积的问题?

2.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3.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负数的意义

4.五年级上册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5.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的组合形面积的问题?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组合图形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3、关键:学会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前准备:

       一些基本图形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的课上所用的主题图形

       教学过程:

       一、拼图活动,感受组合图形特点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

       1、让学生叙述各种图形的特点及公式。

       2、组织学生用这些基本图形拼出各式各样的图案。

       3、全班交流、讨论拼好的图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感受组合图形特点)

       二、自主探索组合图形面积

       1、出示计算客厅面积问题:

       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并与同学交流。

       2、请学生观察此图形,有何特点

       3、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分割法”和“添补法”

       “分割法”即将上述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

       4、讨论“分割法”

       1) 对于“分割法”需要与学生讨论其合理性,要让学生明确: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

       2) 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

       5、讨论“添补法”

       1) 为什么要补上一块?

       2) 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让学生都理解这一算法)

       三、实际应用

       1、小组学习探究

       小组合作要求:

       1)、找到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下面组合图形的面积。

       2)、比较各种方法,找出你认为比较简单合理的方法。

       2、一展身手

       可以采取学生独立解决与合作交流的形式

       3、挑战本领(课本练习第3题)

       注意:A、油漆一面需要多少钱?

        B、要把单位“平方分米”转化为“平方米”

       4、拓展延伸

       四、课堂总结

        小结: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多边形的面积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可以把它划分成几个已经学过的图形,先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再求出这个多边形的面积。

        一分图形

        二找条件

        三算面积

       五,寻找并解决生活中的此类问题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教案# 导语《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84---85页的教学内容。也是继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之后又一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课,它是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页主题图、92页例2、 “做一做”, “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考点分析:

        能根据具体情况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师: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我门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的,那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怎么研究呢?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经过猜想,验证,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请展示给大家看。

        生展示

        汇报一: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汇报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除此之外,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2

        =长×宽÷2

        =底×高÷2

        4、例题讲解

        红领巾底是100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巩固提升

        1、 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 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单位:厘米)

        2、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口算出它们的面积。 ( 单位:厘米)

        3、上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图填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 、思考题 你能在图中再画出与涂颜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四、 总结结课

        1、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面积÷2

        = 长×宽÷2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 底×高÷2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 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 请大家看看这组,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 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 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篇三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考考你的眼力,看看谁能找到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黑板预先出示如下题目和三角形图)(学生找到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重叠给学生看后贴在黑板的左边。)

        (1)找一找:出示几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打乱顺序后让学生找。

        (2)拼一拼:这些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你学过的什么图形?

        (把贴在左边的完全一样的几对三角形让学生上台来拼成几种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合起来的大三角形,分别贴在黑板的左边。)

        3、引入新课:这些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引导学生寻找思路:刚才我们这些图形都是由完全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拼成的,那么这些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呢?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能否从这些拼成的图形中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出来呢?

        2、小组合作探究。

        3、展示学生的探索过程,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探索的结果与大家交流分享?

        汇报的每一小组两人代表带着实验报告表上台来汇报实验情况,并把拼出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归纳并用字母表示公式。

        (1)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分享交流,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计算吗?那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一半

        三 角 形 的 面 积 = 底 × 高 ÷ 2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S=ah÷2)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1、学习P85的例1

        师:你们真棒!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了,下面我们应用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少先队员的标志是红领巾,你们知道自己每天佩戴的红领巾面积有多大吗?

        这条红领巾的底长就是1米,老师把高也量出来了33CM(课件出示P85的例1),现在你们会计算了吗?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来学生不同答案的练习本,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点评。

        S = a h S = a h ÷ 2

        =100×33 =100×33÷2

        =3300(平方厘米) =1650(平方里米)

        (生1)做错了,他那样做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那求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样?

        S = a h ÷2,不要忘记除以2。(强调÷2。)

        2、认识交通警示牌,通过计算渗透安全教育。(课本第86页)

        师:少先队员要模范遵守交通规则,交通警示牌能让我们更好的遵守交通规则。那你们认识这些警示牌吗?(逐个让学生认识)

        ……

        *部门为了大家的安全,准备制作两块这样的警示牌,需要多少铁皮,同学们能帮忙算算吗?(课件出示题目和图)

        3、课本第86页第3题:选择一个你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量出有关的数据计算面积。

        4、动脑筋。比较下面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小组讨论)练习题第5题。

        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四、评价体验,总结延伸。

        能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能评评各小组或其他同学吗?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我们每个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如果是你爸爸来参加家长会了,你用什么方法告诉他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呢?

        2、指名学生汇报,预设回答:(①我坐在第一组第二张桌子;②我坐在教室中间的位置;③我坐在第五行靠墙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一点评

        指出:要确定自己的位置,一个条件是不够的,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3、谈话:今天我就要学习一种简洁、新颖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是某个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谁能说说小军的位置?

        预设回答:(小军坐在第4竖排第三个;小军坐在第三横排的第4个)

        指导学生数的时候是从哪向哪数。

        提问: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谈话: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预设回答(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出示抽象图,谈话:我们把刚才例题图转化为抽象图,你还能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谈话: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

        横排叫行,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指图板书)。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从左向右数第4列,从前向后数第3行)

        像这样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对来表示(4,3)

        让学生说说对(4,3)的理解

        小结:(4,3)表示第4列,第3行,这样的数对包含两个数,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3)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件出示问题:在抽象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继续出示问题:( 6,5 )在上图中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

        指名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点评

        回到例1教学用图,谈话:小军还有几个好朋友,你能用数对表示出他们的位置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他们说出表示什么

        2、情境教学

        (1)谈话:我们刚才学习了用数对来表示位置,那么家长会之前你能这个方法告诉你家长的位置吗?我们规定从讲台开始,从前向后分别为第一行、第二行……;从教室的门开始,老师的方向从左向右分别为第一列、第二列……。请大家每个人都想想自己的位置怎么用数对表示。

        (2)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自己位置表示的数对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位置和表示的数对,然后点评

        (4)活动:出示数对,请相应的同学起立 (1,4) (4,3) (2,2) (5,1) (7,5) (9,6)

        点评:为什么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

        (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

        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的意义

        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掌握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读、写。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探索、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谈话:你知道今天的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2、讲解: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3、学生认一认: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4、谈话: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5、谈话:你知道江都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6、认识课本中三个城市的温度。

       7、议一议: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城市的温度你的感受。

       8、尝试读一读、写一写。

       9、提问:+20与-20相同吗 ?

       三、学习例2:

       1、谈话:介绍课本中的情境图。

       2、在小组内说说:知道些什么。

       3、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谈话:关于海拔通常以海平面为标准,比海平面高多少米就是海拔正多少米;比海平面低多少米就是海拔负多少米。

       四、归纳:

       1、谈话:通过例1和例2大家应该知道了正是和负数在生活中的用法了,你能举例吗?

       2、汇报交流。

       五、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第二衣蛾的“练一练”。(强调0)

       2、完成练习第一题。(强调负数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

       3、完成练习第二题。(顺便介绍一下这两个湖的相关情况)。

       3、完成练习第三题。

       4、完成练习第四题。

       六、全课总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 教后修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案# 导语《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和简便算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 3、集体讨论法 。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电脑投影、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适用于小数,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适用于小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谁来说说你们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定母表示。

        生: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 (板书)

        0.7×1.2=1.2×0.7

        (0. 8×0.5)×0.4=0.8×(0.5×0.4)

        (1. 4+3.6)×0.5=2.4×0.5+3.6×0.5

        师:(手指算式)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

        生1:第一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

        生2:第二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结合律;

        生3:第三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分配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了什么?

        生4:说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师:(板书)0.25×4.78×4

        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便计算,怎样算简便,请把你们的思路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共同研讨)。让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

        (教师随着学生的归纳板书:看、想、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看怎样算简便。

        师:(板书)0.65×201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用电脑投影展示)。0.65×201

        =0.65×(200+1)

        =0.65×200+0.65×1

        =130+0.65

        =130.65

        师:(能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生1:我先找特殊的数201,因为201可以写成200+1,再把200和1分别与0.65相乘,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

       (教师边说边板书,分解后再简算)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两种简算技巧,有的同学还有许多简算的技巧,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让学生独立做)

        (电脑投影出示)32×1.25 (4+2)×0.9

        三、拓展练习

        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数4、0.8、1.25请你们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编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请你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1、必做题:

        (1) 102×0.45 (2)0.34×0.5×0.6 (3)1.25×0.7×0.8

        (4)1.2×2.5×+0.8×2.5 (5)(0.8+0.2)×6.7

        2、选做题

        (1) 99×1.45 (2)99×1.45+1.45

        (3)99×1.45+3×1.45-1.45×2 (4)99×1.45+2×1.45-1.45

       篇三

        教学内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计算: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 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 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第四单元:可能性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课时安排:3课时

        1.可能性………………………………2课时

        2.掷一掷………………………………1课时

       课 时 教 案

        课题: 第四单元:可能性(1)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及教材练习十一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抽签卡纸、盒子、彩色球、铅笔。生: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追问:确定吗?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秀的学生的,希望大家都能努力。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

        4.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作业:教材练习第47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1)

        可能(不能确定)

        可能性 不可能

        (完全确定)

        一定

       课题: 第四单元:可能性(2)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45~46例2、例3及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盒子、彩色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太阳( )从东边落下。②明天( )考试。

        ③冬天( )会下雪。 ④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红色棋子也有**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红色棋子摸到最有可能,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动新授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实验,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同学们观察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

        (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可能性虽小也有可能会摸到。)

        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等。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3.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红球15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红球的次数。另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 4次,摸出红球16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摸出红球的次数。

        八个小组一共摸到红球123次,摸到黄球37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在,黄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2)引导小结方法: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的信息,再说一说。

        (盒子里红色的棋子多,**的棋子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作业:教材练习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5、8题。

        板书设计:

        可能性(2)

        大←→数量多

        可能性

        小←→数量少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