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比赛作文 比赛作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新

zmhk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新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新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教案

2.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教案

3.四年级下册数学《鸡兔同笼》教案

4.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

5.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6.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教案

       《位置与方向》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能根据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解定向运动,导入新课。

        定向运动就是借助地形图和指南针,按照标绘在地图上的方向线,在野外环境中自行选择行进路线,不断地判断并纠正前进的方向,依次通过赛会预先放置的各个检查点,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并到达终点者为胜的一项体育运动。定向运动是一项健康的户外运动、是一项人与自然融合的运动、是一项挑战自我的运动。在运动中人们有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良好感觉。定向运动通常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也可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进行。

        二、板书课题 位置与方向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挑战一次公园定向越野赛。

        自己探究:这次探究公园定向越野赛,第一赛段是从起点到1号点,那我们如何去找1号点呢? 生:1号点在起点东北方向,我们从起点向东北方向走。

        师:只知道向东北方向走,能又快又准的找到号点吗?

        生:我认为不行。从起点到东北方向有很多路线可以走。

        师:对啊!我们只知道方向,但怎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呢?

        生:我认为找起点到1号点路程最近的方法最好,这样才能很快到1号点。

        师:现在我们同学有两种方法,一种只看方向,另一种只看两地的距离,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样能准确描述1号点吗?

        师:那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1号点呢?

        生: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才行。

        师:那怎样利用已有的方向和位置来确定1号点的位置? (分组讨论) 生:1号点在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大约要走1000米。

        生:1号点在起点北偏东60?的方向上,大约要走1000米。

        师:提问:确定任意一点,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

        生:从方向、距离来描述。

        师:同学们能否指出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

        一生指出东南西北方向。

        师:你能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指出东偏北30?的方向吗?(学生指出了)

        小结:同学们,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描述位置方向,一般以夹角较小方向上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就说偏向那个方向。

        三、拓展练习:

        1、图上练习:教材第18页?做一做?

        2、实践活动:分组交流描述学校里各个建筑物的所在位置方向。

        四、总结:你在本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位置与方向》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习惯。

        3、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翻开课本20页第二题图,看一看、说一说

        (1)以市政府为观测点,市政府在_____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2)电信大楼在___偏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3)工人文化宫在_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4)科技大厦在_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5)银行在____偏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米。

        引入:现在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看平面图,想不想动手画一张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方位图(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在图中标出建筑物的位置。

        (1)确定校园的四个方向。(东、南、西、北)

        (2)想一想、说一说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

        (3)以教学楼为观测点,按要求小组合作绘制方位图。

        A校门在教学楼正东方向50米;

        B图书室在教学楼北偏西30度的方向50米;

        C后操场主席台在教学楼西偏南40度的方向60米。

        (4)小组合作绘方位图;

        (5)交流各组绘制方法;

        (6)比较各种方法,说一说哪种绘制方法更简便、更清楚;

        (7)介绍画法,指名演示平面图形的一般画法:先确定某建筑物的方向,再确定角度,最后确定距离。

        (8)展示和交流绘制结果:全班评价,查找差距,进行改正。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19页例2,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

        2、独立完成课本21页第四题;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认为在绘制方位图时应注意什么?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教案

        #教案# 导语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 无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学习纸 “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 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 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 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 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3 =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课本59页的做一做。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鸡兔同笼》教案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的书写位置。

        2、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算理。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学重点: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我们做一组口算题,要求先读题,再说得数。

        60?30= 120?20=

        160?80= 240?30=

        350?50= 270?30=

        2、同学们口算掌握的很扎实,我们再做一道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校有92本连环画,准备分给3个班,每班分几本?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掌握的应该怎样计算,注意什么呢?

        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前一位数比除数小,再除前两位数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方法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也同样适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

        3、揭示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算法和试商方法,并能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二、 解决问题:

        1、课前我们课前我们交流时,课前我们设计了一道生活中除数是整实数的实际问题,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老师从你们选的问题中,再选一个全班解决,

        申通快递公司有邮件94件,30人进行配送,每人送几件?

        读题列式计算,先想一想,94除以30商几?能想办法运用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吗?如果遇到困难,可用画小棒图来分一分,想好后小组内交流。

        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商3应写在个位上还是十位上,为什么?

        现在我们来比一比,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的时候我们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呢?

        为什么不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呢?

        9表示9个十,9个十除以30不够商1个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94个一除以30,商3个一,除到了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

        以后我们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首先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2、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调兵山双燕超市新进460桶豆油,每天卖30桶,几天卖完?

        怎样列式呢?一起说吧。

        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出示自学提示:

        想一想:商应该是几,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先独立试做,再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三、概括归纳

        观察两个算式,除数都是两位数,而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在笔算时有什么不同呢?

        自己想一想,同桌说一说并把你的交流结果写下来。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根据这个规律,如果除数是三位数呢,看前几位,如果前三位不够除呢?看前几位?

        四、拓展应用

        1、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61 20?( )<84

        40?( )<270 60?( )<378

        70?( )<270 80?( )<330

        2、数学诊所

        3、车厢限重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

        4、测试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

        1、 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点,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此时不够用了。所以在教学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的写法上。引导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笔算除法的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为了能让学生能掌握竖式写法,先让学生学会?说?,怎样说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发展。课上我设计了以?接龙?的形式让学生说说除法笔算的过程,这样一来,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使每个学生?听?。学生会说了,自然也会写了,知道在做除法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鸡兔同笼》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鸡兔同笼》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度过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能上好这堂课?真棒!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信心和热情跟老师一起有进数学广角。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PPT投影展示原题。)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脚。鸡和兔各有几只?)(PPT展示今意。)

        2、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好呢?(“鸡兔同笼”问题。)板书。其实,鸡兔同笼问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古人在研究它,我们现代人还在研究它,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在研究它。那么这个流传了上千年的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揭开这个秘密。老师再问一次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探究用猜测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好吗?出示例1

        1、师:请大家读题。思考: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分别是什么意思?所求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列表法

        (1)猜想

        要求鸡和兔各有几只,咱们不妨猜一猜,好吗?(学生猜)

        (2)验证:

        到底谁猜对了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解决问题要有理有据,不能随意猜。我们应该抓住什么样的条件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首先要知道鸡和兔一共有8只,其次鸡的腿和兔的腿一共有26只,所以我们必须要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看等不等于26。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是正确答案。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表格把你们的猜测的数据按顺序填到表格中并找到正确答案。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之后交流完成情况,出示大屏幕的表格中。

        (像这样把我们的猜测按一定的顺序列成表格,这种方法叫列表法)。观察这个表格,你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怎样的。

        活动二: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师:列表的方法可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但是如果数据很大,会发生什么情况?(繁琐)。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

        设全都是鸡,每只鸡有两只脚 2×8=16(条)8只鸡共长几条脚? 26-16=10(条)表示什么?所有兔子少的脚 4-2=2(条)2表示什么?每只兔子少的脚

        10÷2=5(只)兔表示10条脚,每只鸡上添2只脚变成兔子,所以共有5只鸡变成了兔子,因此兔子有5只8-5=3(只)鸡表示总数减兔数等于鸡数

        可能还有些同学有点迷糊,我们用画图法直观理解一下。?

        (1)请画8个圆表示鸡,每只鸡2只腿,一共有16只脚。

        (2)还差10只脚,每只鸡再加两只脚变成兔子,共有5只鸡变成5只兔子。

        (3)最后剩下的3只就是鸡。

        现在大家清楚了吗?在引导学生回顾一遍。先怎么想?假设全是鸡,用总脚数减去鸡的脚数求出它们

        的相差数是10,再用相差的数除以每只鸡相差的2只脚,就得到了兔的只数,最后用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实际鸡的只数。这种方法好吗?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假设法。

        ②:如果假设全是兔,你们会解吗?好这个方法就留给你们课后完成。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

        发散思考、加深理解:

        现在我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解决古人流传下来的问题了吗? 出示:鸡兔同笼,有35个头,94只脚,鸡兔各有几只?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小结:现在你能从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列表法。数目比较大时,列表法计算量大,就有局限性,比较麻烦,最好用假设法比较好。用假设法时要特别注意:如果假设是鸡而先求出的就是兔子,如果假设的是兔子那先求出的是鸡,两者相反。

三、巩固练习

        课本105页“做一做”的1、2题。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课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鸡兔同笼》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有关的数学史。能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理解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受到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用画图法和列表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主题图)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雉(野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问: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生试说)

        师:这段话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如何解决这个1500年前古人提出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师:说明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先将题目的条件做一个简化。

        (课件出示)例1: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看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种或几种解这道题的思路,让其它的同学能很容易就理解、弄懂这道题。(学生讨论)

        学生初步交流,教师提炼:可以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看看你们小组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再把你们的想法,你的思考过程用你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思考、分析、探索,接下来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活动充分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小组探究的过程,你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鸡兔各有几只?

        学生汇报探究的方法和结论:

        1、 画图法:

        给每只动物先画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画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总结: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2、列表法:(展示学生所列表格)

        学生说明列表的方法及步骤:

        学生汇报:我们先假设有8只鸡这样一共就有16条腿,显然不对,再减去一只鸡,加上一个兔,这样一个一个地试,把结果列成表格,最后得出3只鸡、5只兔。

        师: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方法都很好,都能用自己的方法成功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不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老师还是觉得比较麻烦,又是画图,又是列表的,有没有更方便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假设法:(随学生能否出现此种情况作为机动出示)

        教师引导:观察上面的表格我们发现。如果8只都是鸡,则一共只有16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少10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兔子比每只鸡多2条腿。一共多了10条腿,于是兔就有10÷2=5(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一:假设8只都是鸡,那么兔有:

        (26-8×2)÷(4-2)=5(只)

        鸡有8-5=3(只)

        同样如果8只都是兔,则一共只有32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多6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条腿。一共多了6条腿,于是鸡就有6÷2=3(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二:假设8只都是兔,那么鸡有:

        (4×8-26)÷(4-2)=3(只)

        兔有8-3=5(只)

        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现在我们重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1.尝试解答课前提出的古代《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看看我国古人是怎么解这个题的。

        2、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用画图法、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了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1500年以来,我们中国历代的数学家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这个问题,也得出了许多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数学思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一)

        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具准备:

        ①画有教科书第55页上商品标价图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画有教科书第55页例1中米尺(没有其它图字)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③画有教科书第55页例2中图(没有图字也没有铺色网)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④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纸,纸上画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分米=()厘米=()毫米1元=()角=()分

        3米=()分米=()厘米5元=()角=()分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量的大小

        0、5米○0、6米0、4米○0、2米

        0、21元○0、09元0、5元○0、38元

二、学习新知

        教师出示画有商品标价图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师:我们在商店里,常常看到商品的标价,比如这副手套的标价是2、50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2、50元),这条毛巾的标价是3、00元(同样板书在黑板上0),谁能说一说这里的2、50元、3、00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指标价)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些小数的新知识,就能解决定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学习例1。

        教师出示画有米尺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师:这段米尺的长度是多少?

        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

        十分之一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投影片上板书(如教科书上的写法)。

        教师:1分米还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10厘米用米作单位是几个几分之一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1分米还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100毫米用米作单位是几个几分之一米?

        教师: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的同学可以先讨论一下。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讨论一会儿,然后教师指名让几个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教师出示画有例2图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画有两个正方形的纸。

        教师:这里有两个正方形,我们用涂颜色的方法,在左边的正方形中表示出0、30。

        教师让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纸上试做,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在投影片上试做。全体做完之后,教师提问:0、30表示几个几分之-?

        左边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在这个正方形里要用多少份来表示30个百分之一?

        集体订正,同桌同学交换作业,看看在左边的正方形里表示0、30是否做得对,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做时是怎样想的。

        从上面的例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教师先让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会儿,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规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概括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这一结论叫做小数的性质。由于小数有这样的性质,所以,

        0、1=0、10=0、100

        3、课堂练习。

        ①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的第1题。指名让学生判断所给的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说根据是什么,集体订正。

        ②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67页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3。

        教师: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教师板书例3。然后指名让学生化简0、70和105、0900,集体订正。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以后在进行小数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通常可以进行小数化简。

        5、教学例4。

        教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2、5元可以写成2、50元。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例如3元可以写成3、00元。

        教师出示例4,指名让学生读题。

        教师提问: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不改变数的大小,把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

        学生理解题意后,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他学生独立做。做完以后,根据题意订正黑板上的三道题。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也就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通常可以去掉“0”,把小数化简。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小数的末尾添“0”,整数也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4-6题。

        教学设计:本课知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帮助差生跟上教学进度。帮助差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二)

        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游戏导入)

        出示卡片“1”,师:老师能把1变大,你们看老师是怎样变的?

        师把1变大为10,学生回答怎样变的。

        师:在1的末尾添上一个0,1为什么会变大?(预设:一个一变成了一个十)师再变大为100。

        师:除了变大我们还可以缩小,师演示。

        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在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整数会变大或缩小)。

        二、探(自主探究)

        出示卡片0、1指名来模仿。

        在0、1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变大了吗?为什么?

        (预设出示课前准备的0、1米的纸条,再拿出0、10米的纸条,然后拿出0、100米的纸条说明0、1米=0、10米=0、100米)

        在小组内说一说。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指导看黑板:

        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

        0、1米 = 0、10米 = 0、100米

        2、出示例2的图形:

        刚才我们给这些小数添上单位名称,利用具体的情境证明了0、1米 = 0、10米 = 0、100米。现在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作业纸,用彩笔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中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在小组内说说你涂的小数分别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 相机板书:0、30=0、3

        观察思考为什么0、30=0、3 (预设:30个0、01就是3个0、1)。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那涂色部分就是0、300,与0、30有什么关系。如果平均分成10000份、100000份……

        师:我们又借助图形证明了0、30=0、3。谁能证明15、7=15、70呢?(预设把15、7放在数位顺序表中,15、7是由1个十5个一和7个0、1组成,15、70也是由1个十5个一和7个0、1组成)

        3、 讨论归纳

        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

        三、练(巩固练习)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投影出示超市的海报,出示平常使用的84消毒液1、00元,问84消毒液多少元?(1元)看来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l、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1)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通过例3的练习你觉得小数的性质中哪几个词很重要?

        再次出示超市海报,师:超市里商品的价钱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是几元几角几分都是写成两位小数体现了数学的严密和精准。所以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想想可以怎么做?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数改写时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四、拓(拓展升华)

        出示5张卡片:2、5、0、0、和“?”并说明游戏要求:

        每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1个人摆数,3个人做记录,。

        (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

        (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3、请小组板演汇报,不完全的可以补充。

        4、说说这样摆的技巧,你为什么这样摆?

五、归(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 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1980年与2010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4课时+活动课:

        第1课时 平均数(1)……………………………………………………………1课时

        第2课时 平均数(2)……………………………………………………………1课时

        第3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1)…………………………………………………1课时

        第4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2)…………………………………………………1课时

        活动课 营养午餐——第二食堂…………………………………………………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平均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三、教材简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

        -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五、教学时间

        新课和练习10课时、综合应用1课时、整理和复习2课时、单元测验2课时,合计15课时。

        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例2,P30页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师:动物王国要进行一次计算比赛,小猪,小猴,小羊,小熊都参加了这些比赛,这次比赛是由大象爷爷出题的。比赛开始了,大象一下子在黑板上出了8道计算题,没想到不一会的功夫,平时一向呆头呆脑的小猪举起了答题板,高兴地说:?我算完了?,其他小动物见状都目瞪口呆了。一向聪明伶俐的小猴一下子惊讶道:?啊!算得这么快。?

        12+25 25+12

        500+300 500+300

        30+20 20+30

        1200+650 650+1200

        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揭示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7、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8、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9、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10、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甲数+乙数=( )+( ) 偶数+( )=奇数+( )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题必做,2题选做,3题思考题)

        1、填空题。

        (1)360+482=( )+ 360 128+275=125+( )

        (2)( )+ 78 =78 +149 133+( )=125+133

        (3)78+25+22 =78 +( )+25

        (4)376+175+25=376 +( + )

        2、连线。

        38+175 147+(72+28)

        147+72+28 47+B

        B+47 A+(B+100 )

        A+B+100 175+3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238+168+32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教案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数学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课时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P32?P33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难点: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 说说 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 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分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0.1米,3分米=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0.3米 ?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三位小数。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数,那么两位、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这些两位小数为材料,继续研究。

        (1)教师继续出示米尺的放大图。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进行反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 04、0.01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结。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 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及小数的意义,那你们知道小数的历史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发展史。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的。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小数。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

        ( )元 ( )千克 ( )厘米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 总结 :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就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还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了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 反思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 方法 ,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学 四年级数学 下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以 故事 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 日记 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 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定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 抽象思维 。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4、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习方式值得研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为防止把教学过程讲的琐碎,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三个环节运用点到即可的方法快速讲解,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上。

        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小数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虽然教过两年,但总感觉没有讲透,学生没有很好#from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来自学优网/ end#的理解,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在今年学校组织的研讨课中,听了黄永丽老师这部分的教学设计眼前一亮,她的设计精巧极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在教学时我也采用了黄老师做法:三张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1米长的纸条随着对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理解后整齐对应的贴在黑板上,随着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看出一个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百分之一,一个百分之一里面有10个千分之一,以此类推。通过老师精心准备的简单的学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大小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真是师傅明了徒弟聪。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效果不错,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老师引导太多,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文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出自/article/wk-34658515323869.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今后要加强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小数的意义、小数数位顺序表等,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点分明,但时间仍然很紧,致使各重点的探究不是非常到位,如果把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放在第二课时进行探究,我想小数的意义和小数数位顺序表这两个重点和难点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效果会更好。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是小数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小数的意义,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小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才学习的,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注重抓住了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如:通过学生对十进分数的认识来引导他们学习和理解小数的意义。以此作为学生认知的桥梁,我认为更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定位在四点上:

        1、在生活情景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2、学会和他人合作,能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小数的运用,激发学生对小数的学习兴趣。

        4、通过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并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这是我在课前预想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讲完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测量橡皮的实际长度,然后去发现误差。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展了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这节课上,91%的学生都在课上积极发言了,只有3人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过。

        (2)教学中,我能抓住分数和小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了小数的本质特征。这样,不但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能启发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去学习。能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考和适当的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切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很有用,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我在讲授这节课的同时,还对班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测试后的结果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如:在测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会读下列小数吗?0.2、0.78、0.514。前测中,有14人会读,有14人会读1、2个,还有8人根本不会读。而讲课之后,在后测中37人都已会读。?你知道小数的组成吗?这个问题在前测中只有2人知道,17人不全知道,还有17人不知道。而学习完本课之后,全班有33人都知道了,只剩4人不全知道。

        通过上述一些数据,不难看出,同学们通过自主及小组合作学习,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是可以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的。与此同时,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还能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看了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教案的人还看: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2. 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3.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

        4.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5.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6. 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课件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元=( )角=( )分 1分米=( )厘米=( )毫米

        3米=( )分米=( )厘米 5元=( )角=( )分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老师了解到商店的一把勺子的标价是3.00元,在日常生活中说是多少钱呢?(3元),3元和3.00元是什么关系呢?(3=3.00元)出示一副手套的标价是2.50元,我们把2.50元平时说成是多少钱?(2.5元)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教学例1。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三张长0.1米 0.0-1米 0.001米的纸条。

        你发现这三张纸条的长度是怎样的?

        (1)课件出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线段图

        请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学生略加思考后马上提问,要求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即想的过程)

        演示:重合法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导入例1:

        你能把它们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 1分米是1/10米,写成0.1米

        10厘米是10个1/100米,写成0.10米

        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写成0.100米

        并板书:01米 0.10米 0.100米

        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很快回答后课件演示。并在他们之间加上等号。

        我们还可以用重合法比较一下。(课件演示)

        (3)指导看黑板:

        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

        0.1米 = 0.10米 = 0.100米 0.1=0.10=0.100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有什么变化?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强调是末尾,不是后面)?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导:想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问:谁涂的面积大?0.30和.0.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直观比较法:看上去都一样大;

        (在原板书下再板书:0.30=0.3)

        (5)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6)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1 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 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把小数的末尾的?0?去掉,它的计数单位就发生了变化。

        (五)、总结

        师:什么叫小数的性质?

        十二、作业设计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第一题。

        板书

        小数的性质

        观察: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0.1=0.01=0.001 0.3=0.30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同学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和观察、比较、笼统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同学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同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的讲解和比较过程,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尝试体会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体会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铅笔和橡皮 的价格一样吗?

        生: 一样,0.3元 = 0.30元

        师:0.3是3个0.1;0.30也可以看做是3个0.1.所以二者相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

        板书标题: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

        看图填空

        0.100米=100毫米;0.10米=10厘米;0.1米=1分米

        所以 0.100米=0.10米=0.1米

        师:从上述两组等式中可以得出相同点,即在第一个数的末尾加上0或者减掉0,结果等式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活学活用: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三个小数改为三位小数。

        0.4=0.400 3.16=3.160 10=10.000

        二、探讨新知2,小数大小比较

        师:我们学了那么多小数,怎样来确定他们的大小呢?

        板书标题: 小数大小的比较

        师出示例题:先涂色后比较大小 0.5和0.50比较

        分析:把1分成10份,取其中5份,则这5份可以写为0.5,把1分成100份,取其中50份,同样可以写为0.5,所以二者相等。

        所以0.5=0.50

        (2)比较0.5和0.05

        分析:把1分成10份,0.5是取其中的5份,把1分成100份,0.05是取其中的5份,所以0.5大于0.05.

        所以0.5>0.05

        (3)

        三角尺和练习簿哪个更贵一些?

        所以:0.6>0.48。

        通过画图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答案。

        分析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0.6和0.48先比较整数部分,都是0,所以相同;再比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6>4,所以0.6大于0.48,以此类推,如果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

        归纳总结: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

        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顺次比较小数部分。

        活学活用: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6.4和5.8, 4.58和4.7 0.54和0.576

        答案:6.4>5.8 4.58<4.7 0.54<0.576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1、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2、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3、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顺次比较小数部分。

        课后习题

        1、少年比赛中,谁的得分高?

        答案:9.87<9.90分,所以小刚得分高

        2、三位同学的成绩按顺序排列,应该怎么排?

        答案:小强 9.87分,小刚9.90分,陈明9.96分,所以排列次序为

        9.96>9.90>9.87

        3.在上图中找到8.5和9.2的位置并比较大小

        8.5<9.2

        4、为下列小鱼排列次序

        答案:5.01>4.91>4.2>4.01>3.79

        2、拓展提升,小数的化简

        把左面的小数化为最简。(去掉0)

        2.80元=2.8元

        4.00元=4元

        10.50元=10.5元

        师归纳总结:像上面这样,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举一反三:

        判断:小数点后的位数越多,小数越大。

        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小数位数多有可能相等,如0.300=0.3,也可能比位数少的小,如0.03小于0.3.

        板书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1、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2、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3、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顺次比较小数部分。

       好了,今天关于“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